私司无业
私司这个词是造出来的,针对的就是很多公司实际不"公"这个问题。所谓领导一言堂,口头布置任务,奖惩取决于领导心情,没有明确的业务流程,没有晋升空间等等等等。
私司无业,无非就是指这类公司,也就值个干活拿钱,没有值得做的事业–除非你也是"私"的一员。这个概念,很早就在知乎上有大佬提出来过,但是直到落到自己身上,才是真的体会颇深。痛,太痛了。
当然公私无绝对,再大的公司,核心决策圈也是私的;再小的公司,也可能有大家公事公办的情景。通常来说,私司也会有所谓的员工规范,行为准则之类的,但是其中往往掺杂了大量的领导个人私货。有的领导喜欢搞末位淘汰,于是规章制度里各种鼓励内部竞争。有的领导不喜欢员工各扫门前雪,把回应别人问题也纳入日常规范。诸如什么千行代码Bug数这种外行指标,或者奖励10条难于登天,惩罚90条多如牛毛这种,更是常见。
先前在某个公司的时候我曾开玩笑,投资人来会议室的时候,先把桌子上的员工手册藏好,不然看了我们这种法西斯制度可能就吓跑了。当然实际工作起来倒没真的天天挨罚,因为这种规章的执行也同样弹性取决于领导个人心情。
那"私司"有什么危害么?其实没有,大部分活得也挺好。只不过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你喜欢KPI,就没法埋怨员工整天KPI拉满而毫无创新;你喜欢口头传达任务的高效,就要忍受不留档不留痕出事死无对证的尴尬;你喜欢高屋建瓴的粗略布置,模糊条件不担责任,就要接受重写10遍方案都不能让你满意的情况出现。
私司效忠的是个人,而非各人事业的最大公约数。资源集散全凭领导说了算,卖力干活给老板看到,也是工作的一部分。若是大家并不吃这一套呢?
于是,越是精明强干的小老板,或是技术过硬的组长部长,越是容易陷入那样的怪圈:明明自己雄心壮志,野心勃勃,准备大干一场,鼓动打气的大会也开了不少,怎么底下的人仍然波澜不惊,按部就班,似有烂泥扶不上墙之态?于是愈加急躁,动不动就扬言换人淘汰。有没有可能,你所在的公司,实际是个私司,你所做的事业,下属不得分毫,实际是你自己的私业?
私司无业,干活挣钱而已。